找到相关内容747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法相宗的转识成智说

    行善。第二,第六(意识)由有漏转无漏时得“妙观察智”,此智的作用是能根据众生的具体情况而自在说法(五台山),施以教化(五台山)。第三,第七(末那)由有漏转为无漏时得“平等性智”,此智的作用是能...“转识成智”也称“转识得智”,是法相宗倡导的修行目的,是承自瑜伽行派的理论(五台山)。据称,通过特定的修行实践,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变,有漏(相当于烦恼(五台山),能导致生死轮回)八就可以转变为无漏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23157429.html
  • 阿赖耶识——小宇宙第八感

    )和掌管、合并上述五的功能的第六,以及在相当第六的“意识”的底层,第七的“末那”,第八的“阿赖耶识”。笛卡儿所提出的“考虑自我”,也可认为是基于第七的“末那”吧。   而佛法认为,第七的“末那”属于深邃的理性范畴。但同时常受烦恼的侵扰,而且还在那为烦恼所侵扰,狭小地限定本来自己的。所以自我意识(第七)的更深处,还存在着第八的“阿赖耶识”。第八的“阿赖耶识”也被称作“含藏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4461947.html
  • 宋释永明延寿论心王义至八之展开

    通达“总相”,以何义故,名为总相?佛告观自在菩萨言,通达总相识者,即是阿赖耶识,此有碍事及非碍事,具一切法,备一切法,譬如大海为水波等作总相名,以此义故,名为总相故。  三者立末那,总摄诸识,所谓以末那具足十一种义,无所不摄故,显了契经中作如是说,总总心识虽有无量,唯末那转无有余法,所以者何?是末那具足十一义无所不作故。  四者立四种识,一者立一意识,总摄诸识,所谓以意识有七种转变自在,随...

    孔维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547545.html
  • 谈心说(三):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

    不翼而飞时,那种焦虑难舍的心境,只有当事者才体会得出。这是哪一个心识在做怪呢?是八中的第七,名为末那。   《瑜伽师地论》第六十三卷云:   末那名意,於一切时;   执我,我所及我慢等,思量为... 由上引文可知,第七是自私的心识,是我执之根源,亦为吾人生死之关键。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,在滚滚红尘中转不出来,其症结即在第七末那的“执著自我”上,第七的我执,一天不勘破,生死也就一天不能超脱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|自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045983353.html
  • 惟贤法师答:何谓法相?

    眼能见,同时意识能了别之色,如显色、形色、表色等。 2.义相:意识上能了解之相,谓意识所分别、思维、判断。此为第六意识,第七末那所取之相(第七末那为隐微之我相)。意识所了宽广,末那唯执我,故简略。 3.体相:最单纯实体之感觉,只适用于前五,非第六意识。 在三境中,相貌、体相,通于性境;义相,通于带质境,独影境。 法相者,即所知一切法之相貌,义相乃至体相。所知即是被知,能知谓人类及其他...

    惟贤法师

    惟贤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8013211154.html
  • 佛教对有情生命的看法

    分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及阿赖耶共八,由于有前六(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人才能有看、听、嗅、味、触、知的功用。有「末那」人的生命才有动的感觉,有阿赖耶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才有记录之处,人(及一切有情)从无始以来的作为(称为「业」)就存在阿赖耶识中轮回转世,人的潜意识就是末那与阿赖耶识所造成的。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「世尊告诸比丘:有三因缘来受胎,云何为三,于是,母有欲意,父母共...

    紫虚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4846798.html
  • 问:佛教“八”是哪八

    mdash;皮肤——触(感受冷热痛痒);6、意识;7、末那,又叫污染;8、阿赖耶识。 在此八中,有一个共同的心识,决定着前五个心识的取舍与认识作用,那就是意识。 例如:一幅...某人时常称赞你,你便对此有浓厚的好感,心里也有很深的印象。例如:有些人总是最关心自己的利益;总认为自己强过别人,自己是最好的等等,这正是“我执”的作用,即佛经上所说的第七末那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09390877422.html
  • 禅修的体验——慧门禅师法语

      ○ 情绪妄念涌现不能控制降伏的时候,易生起分别我法二执的回应。末那会执取过去相关情绪的种子,此旧有的习气,会暗中加重现生烦恼情绪波动的力量,并扭曲其反应的力道。当察觉情绪或妄念起时,可用禅宗快速...  ○ 以心意思维而行之诸善(例如造桥、修路、救济、救灾、义工…等等)称为世俗谛菩提心。其福德力仍然无法伏断末那的俱生我法二执,故无法了脱生死,而恒常在生死轮回中。   ○ 参禅生起疑情时,基本...

    慧门禅师

    |禅宗|禅修|空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15514090954.html
  • 阿陀那之研究

    识时,只是很单纯的说明其为整个生命的主体,并没有论及阿陀那之三性到底是“有覆无记性”或“无覆无记性”,同样地亦无提及“末那”之名。相反地,于后期论典中,如:《成论》就将“八”在各别功能、作用上...依,可见这里的身者,应是根身的所依体。阿陀那不是执受根身,为根身的所依吗? 真谛不是说阿陀那是末那的异名吗?世亲以染末那为身者识,与末那亦名阿陀那,当然有重大的关系。20  印顺法师认为:《摄论》...

    太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3443073.html
  • 转识成智

    ;的意义是“了别”,唯识学建立八种识,一至五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种识,第六为意识,第七为末那,第八为阿赖耶识。“转识成智”就是转此八种识为四种智:成... 以如实清净心,接触所有的物质、感受、思想、行为、认知,不僵固、不添加,洞悉万法,而不误认为有客观实在性,都是妙观察智。   平等性智   那么如何转第七末那为平等性智?末那是执持八与根身为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95069197.html